“吃了奥希替尼,肿瘤又长了?”
“耐药后还能用什么药?”
“听说第四代靶向药要来了,是真的吗?”
在肿瘤科门诊,每天都有使用三代EGFR靶向药后病情进展的患者前来寻求后续治疗方案。
肺癌是亚太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,其中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占肺癌的85%。令人关注的是,亚洲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率高达40-60%,远高于西方人群的10%左右。
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EGFR-TKIs)如奥希替尼的问世,显著改善了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。然而耐药问题始终如影随形,成为悬在患者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1
耐药:并非治疗的终点
展开剩余82%耐药并非治疗的终点,而是治疗策略转换的信号。根据共识,EGFR-TKI的耐药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:
原发性耐药:指初始治疗3个月内即出现疾病进展,发生率约20%-30%。这种耐药主要与治疗初始已存在的其他EGFR突变或相关信号通路激活有关。
获得性耐药:指患者接受EGFR-TKI治疗后达到缓解或稳定状态3个月以上后出现的疾病进展,占比70%-80%。这种耐药是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。
耐药后的疾病进展模式也呈现显著差异:
寡进展(约15%-47%患者):指出现≤3个可进行局部治疗的转移性病灶进展,常见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、肺、淋巴结和骨骼。
广泛进展:指跨多个系统的广泛性进展,无法通过局部治疗有效控制。
2
破解耐药密码:机制决定策略
耐药机制的复杂性要求建立“检测-分类-干预”的完整路径。根据共识,三代EGFR-TKI耐药机制主要分为三类:
1.EGFR依赖性耐药(靶内耐药)
主要特点是出现了新的EGFR突变,如C797X突变(一线耐药:7-15%;二线耐药:10-26%),以及L792X、L718Q等。这些突变改变了EGFR蛋白结构,使三代药物无法有效结合。
2.非EGFR依赖性耐药(靶外耐药)
最常见的是MET扩增(一线耐药:7-37%;二线耐药:5-50%),还包括HER2扩增、KRAS突变、RET/ALK/NTRK融合等旁路激活机制,以及组织学转化(如转为小细胞肺癌,发生率2%-15%)。
3.未知耐药机制
尽管研究不断深入,仍有40%-50%的一线耐药和30%-40%的二线耐药机制不明,这要求临床医生在缺乏明确靶点的情况下制定经验性治疗方案。
3、精准检测:耐药后管理的第一步
“耐药后首要是明确原因,而非盲目换药。”吴一龙教授对检测提出了明确建议:
组织活检仍是金标准:优先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检测,不仅能分析基因变异,还能发现组织学转化。
液体活检可作为补充:当组织获取困难时,液体活检(如ctDNA)可作为有效替代,但其阴性结果需谨慎解读,仅能揭示60%-70%的耐药机制。
检测技术选择:推荐使用覆盖至少100个基因的大panel二代测序(NGS)进行全面分析。若NGS不可及,至少应覆盖EGFR和MET信号通路。MET扩增检测需采用荧光原位杂交(FISH)验证。
3、耐药后治疗:个体化精准方案
基于不同耐药机制和进展模式,共识提出了差异化的治疗策略:
1.寡进展患者的治疗
对于寡进展患者,推荐在继续原EGFR-TKI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:
立体定向放疗(SBRT):精准打击进展病灶
手术切除:特别适用于需要获取组织进行耐药分析的情况
射频消融/冷冻消融:微创介入手段
研究显示,在TKI治疗基础上联合立体定向放疗,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2个月,显著优于单纯靶向治疗。
2.广泛进展患者的治疗
对于广泛进展患者,需根据耐药机制选择系统性治疗方案:
针对特定耐药机制:EGFR C797X突变:第四代EGFR-TKIs如BDTX-1535已展现曙光,I期临床试验显示客观缓解率达55%,疾病控制率90.9。对于C797S单突变患者,可尝试换用第一/二代EGFR-TKI。
MET扩增/过表达:奥希替尼联合MET抑制剂(如赛沃替尼、特泊替尼)的“双靶向方案”成为首选。SAVANNAH研究中,高MET扩增患者ORR达56%,中位PFS约7.4个月。
HER2异常:新型抗体偶联药物(ADC)如德曲妥珠单抗(T-DXd)显示出潜力。
小细胞肺癌转化:采用依托泊苷+铂类(EP)方案,联合安罗替尼可延长中位生存期至14个月。
3.机制不明患者的治疗:
对于缺乏明确靶点的患者,含铂双药化疗仍是基石方案(中位PFS约5个月)。新型治疗策略不断涌现:
免疫联合方案:如ORIENT-31研究证实,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及化疗可改善疗效。
ADC药物:2025年ELCC会议公布的ORCHARD研究显示,奥希替尼联合TROP2 ADC药物Dato-Dxd治疗耐药患者,ORR达36%-43%,中位PFS达9.5-11.7个月。
双特异性抗体:埃万妥单抗(抗EGFR-MET双抗)联合化疗已被FDA/NMPA批准用于耐药患者
“耐药不是终点,而是精准治疗的新起点。”吴一龙教授强调,“建立‘检测先行、机制驱动、动态调整’的治疗理念至关重要。在分子诊断技术与新型治疗手段的双重驱动下,许多靶外耐药,尤其是MET扩增以及HER2异常导致的耐药正在获得精准的治疗方案。
发布于:安徽省奢玺融配资,股海策略,正规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